塘坳村,位于信宜市大成镇,上大雾岭必经的一条村。该村有古树群,也有古茶树群,黄婆婆家中的一棵古茶树为当地最老茶树,也因其制茶喝茶达60年,被当地新茶人称之谓“民国茶艺师”。近日,记者上大雾岭路过该村时偶遇了这位茶婆婆。
“民国茶艺师”黄婆婆
近日,记者途经大成镇塘坳村时,发现路边一小房子中有位老友许家波正在喝茶,遂驻车也喝上两杯。
一位老婆婆走了进来,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。正在沏茶的年轻美女见婆婆走了进来就让出沏茶位,让婆婆来“主持”茶局。
婆婆坐上了中间沏茶位,很熟练地换了新茶,注入热水,一会就沏出茶色清黄的热茶。婆婆说:“我为大家升茶,请喝茶”。
泡茶
婆婆把为客人斟茶称之谓“升茶”,喝了再升,有步步高升之寓意。交谈中,记者发现婆婆耳聪目明,妙语连珠,不时说出些当地传统特色用语,让人听了开心不已。婆婆没走出过大山,不识字,在其言语中,保留着当地的本色。
据婆婆介绍,她姓黄,1939年出生在山下的石屏村,23岁时嫁到了山上的塘坳村李家,从那时开始,就跟着“大人公”(公公婆婆)学着制茶,一直至今,其制茶喝茶历史已有60年。
采茶
“黄婆婆出生于民国年代,我们上山种茶的这些新茶人就戏称她为‘民国茶艺师’”许家波介绍说。
黄婆婆年青时,主要精力放在种田,放牛及养猪上,采茶炒茶是“得闲时”才做的工作。“如果一天要做上5斤干茶,那就得做个通宵了”黄婆婆说。那时,商业意识还没有,路也不好走,当年有人要喝茶,用钱来买的不多,一般是用米、用谷子来交换。
黄婆婆用老式制茶。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 摄
“当年的环境可艰苦了,我还见过老虎来过,从河沟中从下往上走,当年可把我妈妈担心坏了,现在的世界可好了,年青人都舒服了,想怎么聊(玩)就怎么聊”黄婆婆说。
黄婆婆现在80多岁,已是四世同堂,儿女们已不让她出田干活。
黄婆婆家是座小楼房,因地势关系,在外面看来,只是二层小楼,实际下面还有二层,一层用作餐厅,二层用来制茶。黄婆婆带记者参观制茶间,她刚打开卷闸门,就闻到满室的茶香味。干净的地板上正堆放着一堆刚杀青的高山茶老茶叶。室内放着一套现代的炒茶机械,墙上贴有“杀青区”“揉捻区”解块区”、“烘干区”等字眼。
黄婆婆对记者说:“现在炒茶方便了,手势与以往不同了。”
家中老茶树为当地最老
在信宜林业界,塘坳村因古树群而闻名,其中就有不少老茶树。据信宜市林业部门专业人士的调查及测算,黄婆婆家的那棵老茶树有近300年历史,为当地目前发现的茶树中最老的一棵。记者没在那棵古茶树上看到有关铭牌,而有人认为,这棵茶树是明末清初的古茶树,树龄要更悠久。
黄婆婆家近300年的老茶树
对茶的认识,黄婆婆有她自己的观点,她认为春茶可口,秋茶实用。从她家公公婆婆开始,每当有头晕额热时,就有喝这个老树茶的习惯。她甚至认为,秋茶还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。
当地大力发展大山茶
黄婆婆家附近的山上,原有不少老茶树,村中有人通过制茶卖茶走出大山的。有户人家将茶叶挑到高州卖给有钱人家,赚到钱后就落基高州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当地发展田七产业,山上的老茶树被砍了很多,目前保存下来分属多户人家的过百年老茶还有43棵。其中黄婆婆家的最老,是“太公”留下来的。
许家波对附近山头老茶树的分布也较熟悉。在他的带路下,记者参观了黄婆婆家的老茶树。
这棵老茶树目测有十多米高,树上还横放着一些竹竿,看来是采摘茶叶时用来垫脚用的。物以稀为贵,据说这些老茶树采下嫩芽制作成茶后,价格不菲。
许家波随手从一棵茶树上折下一小枝,插在地上说:“这些老茶这样插着,也可以生长的”。看来,这些茶树是挺容易种的。
黄婆婆的三儿子李宗平是位“70后”,他告诉记者,村子地处高山,原来交通十分不便,村中人家除了他与二位哥哥一直在家务农外,其他人家都去了珠三角从事种菜等工作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,在妈妈的带领下,他在十年前也开始“开山劈岭”种茶,目前家中也有20多亩茶。刚开始种时,茶树是从山上移植下来种的,后来才是通过培育茶苗,也有一些是插枝。有了一定规模后,李宗平就成立个小作坊,用一层楼来作制茶加工场,作坊名就以当年留下这棵老茶树的太公名字命名,意为“喝茶不忘种茶人”。
据了解,近年来,当地政府部门为大力发展大山茶种植,投入了不少财力人力物力支持。如茶场水肥设施建设、数字农业建设、建设育苗场及在老茶树边安装了监控保护老茶树等。据许家波介绍,目前当地已发展大山茶种植有8000亩,目前已育出一批茶树苗,当新一批茶苗种下,大成镇当地的种茶就会过万亩了。
大雾岭上的老茶树已激发出新的茶商机。
来源: 茂名日报
记者:李光耀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